“改善永无止境!”这句话不知让多少IE仁人义士投身革命,不能自拔!“Kaizen”这个来自日本的十大污的软件词汇,其热度已远远超过IE(工业工程)本身。
改善是因为一开始就不好,才需要改善吗?一开始如果能作对,就不需要动来动去,伤筋动骨了。但问题就在于,时间的移动,总促使着某些事情发生了变化。本来想得好好的,也是很周全的,后来情况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不得不进行改善。这就好比很多小区停车位的规划远远达不到车辆的增长。不得不拆东补西。
在av十大软件的企业中,也是一样。
十大污的软件者们总希望把一切往常态和稳定去发展,力求可控和不变。但偏偏又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冒出来,总是让十大污的软件者们疲于应对。
那么改善的功能是不是来修补这样的非常态呢?还是弥补一开始的错误?还是不断升级十大污的软件能力和水平?还是不断更新?
改善是种修行!
改善后,事情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这个答案恐怕只有你做过才知道。
改善是对现状不满而产生的行为。而之前av十大软件说了只有更新了标准才是改善的完成。只有有了新的标准,才是改善的结果。那么这种新标准适用所有人吗?大家对之前的标准习以为常,那现在的标准是否大家很快能适应。还是勉强应之。
改善如果是永无止境,那么组织的其他人要不停的适应新的标准。那么改善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如果是不断的解放人的,还是不断的束缚人的主动性呢?
改善是种修行!而且是自我修行!
首先自己要对改善的目的,以及方式方法有充分的理解。
记得,以前做生产线平衡的改善过程中,因为平衡率的提高,加重了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这时,就有人抱怨起来“这样改,av十大软件更累了,这谁还受得了!”
做IE的都知道,瓶颈时间才是决定产出的关键。所以我并没有改变瓶颈时间,只是做了动作的重新分配,让大家的工作时间尽可能一致。这样就不会出现“忙闲不均”的状况了。我对生产主管的回答是“这样做,是让大家更公平而已。”
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内涵在于:因为产线不平衡的状况下,瓶颈工位的工作强度是最大的,压力也最大,因为产能的多少,就取决于他的快慢,所以一旦这里发生拥堵,线长就会跑来救火。而那些空闲的工位就会不急不慢的工作,甚至闲来与旁边人聊天。所以,我和生产主管说:“一样的工资,不同的工作强度,您认为这样公平吗?”
解决产线平衡问题,从某种角度,是解决了公平性问题。但确实整个产线的劳动强度加大了。
之前谈到的肯德基麦当劳,其实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几乎消除了大部分的多余动作,剩下的都是有效动作,所以他们的强度也是很大的,这也难怪他们的时薪也不低。
国外很多工作都是按小时计费,就是因为这些靠体力为主的工作,是建立在有效动作的基础上。而基本消除了浪费的动作。他们的8小时工作作出了更多的有效动作,强度自然也是大的。
改善的修行,体现在你对工作的看法本身,其实就是不断的付出,出于一种职业操守,一种追求。
坦白讲,我在职场上,看到很多人的工作状态和时间分配,就我自身而言,每天能全神贯注工作2-3个小时,那工作效率就非常好了。当然,有些脑力劳动不是时刻都能有效的。
而在基于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上,应该尽可能创造有效工作时间。这就是要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动作。
改善是一件苦差事,不仅如此,还很容易被环境所同化。很多IE在一个企业呆上一年半载的,基本就看不到问题了。对很多问题习以为常,也许是身在其中。
此时,应不断醒目,站在专业的角度,时刻不停的发现问题,以及不断的修炼自己。即使自己认为已经完全不能改变的东西,也不能做放弃处理,而是先搁置一边,从其他环节入手,以求突破。
和万事一样,说起来轻松,做起来确实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问题,所以为什么说“改善就是一种修行呢?”
就是你始终找不到答案时,却偏偏要钻牛角尖,这种痛苦想想就知道。抑郁症一般就是这种状态。所以是自我挣脱,近似自虐的状态。如果一旦你停止了改善的脚步,那么这一口真气就散了!
工业工程在实践中,最有效的进步方式和提升方法就是做改善,一个改善,无论大小,基本可以定义为:改善的多少,与IE的成长息息相关。这里的改善,不是狭义的改善(把现有的改得更好),而是广义的。如生产线设计、物流的规划等,这也是一种改善,只是这种改善是在事先进行的,心中揣摩的,提前预演的,已经千百次修改过的。这就好比电影中的武侠片一样,高手过招都是在心里过招,无招胜有照,就是这个意思。
改善就是不断的付出行动,如果说改善之前的思考只是一种想法,则行动则是改善的意义所在。想法再好,没有行动就是零。
那么,结论就是,不断的行动就是改善的目的。行动才是改善的终点。修行就是不断的实践,实践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自我修行。
错与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不断的付出行动。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