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件检验,是现场质量控制中的必用手段,一般是指:对每个班次刚开始时或过程发生改变(如人员的变动、换料及换工装、机床的调整、工装刀具的调换修磨等)后加工的第一或前几件产品进行的检验。
一般要检验连续生产的3-5件产品,通过后才能批量加工后续产品。
首件检验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确认本工序的过程稳定,且有满足质量要求的过程能力。通俗点说就是确认能稳定的免费看污的十大app出合格产品。
“好了,大家熟悉的定义不做解释,av十大软件进入正文。”
“等等,作者似乎把首件检验的目的做了不同的阐述。”
“哦,被你发现了,看正文吧,看完就理解有什么不同了”
01?首件检验的通过准则是什么?
很多朋友将首件合格当作通过标准,如果倒退几十年,大量的工序是工人操作通用设备加工,工作的结果主要依赖员工的技能。
那么首件检验的目的是确认此工序有能力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将合格作为接受标准是正确的。
时过境迁,今天的企业大多使用自动设备,甚至是智能设备进行生产,操作者是熟练工,工作结果对操作者的依赖度很小,那么首件检验就演变为了对过程能力(稳定性)的鉴定方法,用合格作为标准就很不合适。
请益友们看一个案例:尺寸超差
某工厂机械加工车间发现某燕尾座尺寸超差(要求:12(+0/-0.15),实测:12.01-12.02),交检106件,不良数35件,不合格率42.68%;
请注意不合格的分布,是12.01—12.02,有48件。请预估,合格的零件尺寸分布大概在哪里?
对了,大概在11.98—12.00的范围吧。
问题出来了,合格的标准是12(+0/—0.15),加工出来的产品变差范围是0.05。为什么加工精度这么高的设备,反倒出现了近50%的不良品?
真实的原因就不多说了,请回到首件的通过标准上面。
不太理解统计过程控制的益友不用看下一段落的推理,只需要记住,首件的通过标准,应限制在公差带中心值1/5—1/3范围内,才能保证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性。
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原理,如果过程稳定,那么2/3的点将落在控制限1/3的范围之内。
因此,为了确定过程是满足质量要求的,首件的相应尺寸,应控制在规格限中心值的1/3之内,这样推算出来的过程能力是1.0。
这样的推理是因为检验某个零件是小概率事件,其结果应符合大概率的分布。如果考虑到1.5倍标准差的过程漂移,首件的接受准则应控制在规格限中心值的1/5范围内。
如果大家认可我的推理,就应该调整你的首件通过标准了。其他行业的控制原理是一样的,单侧公差考虑单侧概率分布。
02?首件检验应记录什么?
首先要记录首件的质量特性值。其次是最重要的,记录加工首件的作业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厂家批次、工艺参数的实际值(不是设定值),环境参数,模具刀具的型号等等。
如果是数控设备,也可以记录下加工时间,只要能够追溯到加工首件的条件就可以。
以上的记录,将首件与加工首件的质量影响要素对应起来,如果在批量生产中发现不良,就可以现地现物的对照首件和首件的作业条件,从而找到不良的原因。
有可能出现一种尴尬的情况,即出现了不良品,但是不良品的作业条件和首件相比没什么大的变异。
恭喜你,你发现了新的质量影响要因,想办法识别并控制吧。
03?首件检验与生产进度的矛盾
首件检验一般需要专职检验人员判定,有的甚至需要送到实验室,在首件没有判定通过前,是不能进行批量生产的。当然,你的现场首件未判定也在批量生产我也没有办法。
想象一下,某天开始生产后,10个工位都加工出了首件,但是检验力量却不够,操作者都在等结果的场景。
要解决这个矛盾,有三个方法:
一是由班长进行首件检验。既然用他就要相信他,但是班长放行的首件一定不能转序,直到专职检验确认后才可以流转。
二是针对性的开发专用检具,以提高检验速度。这里注意,首件专用检具的规则也是1/3—1/5的公差。
三是用替代特性检验,例如:
数控设备没必要全尺寸检验,只需要检验与刀具,定位有关的尺寸就可以了,形位公差和其他尺寸是靠机器和软件本身保证的。
对比以前的首件作业条件,如果作业条件一致,也可以替代首件检验。
注意:工程更改的首件检验不能用替代的方法。
首件检验的主要改进点就谈到这里。
随着先进技术的运用,随着十大污的软件思想的进步,经典的检验方法也要赋予新的含义。在现场质量十大污的软件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节点,希望益友们也展开思考,在走向数字化工厂的今天,还有哪些检验的准则需要改进。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冠卓咨询老师对项目组的全程辅导,通过做项目av十大软件学会了如何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问题;开阔了av十大软件的视野并让av十大软件的十大污的软件人员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公司总经理 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