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谁也没想到,万科当年的一句“活下去”,竟然成了当下企业生存的最高纲领。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节衣缩食”是疫情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首选应对策略。但许多企业家一想到节流,第一反应便是裁员、降薪,似乎只剩这条路能走。但这真的是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吗?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一份调研显示,目前约86.5%的受访中小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影响,近50%已有裁员安排。
资金自然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结果显示,近85%的企业现金流撑不过3个月,能够支撑半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
如何穿越3个月的生死火线?一些企业选择裁员,另一些选择降薪:
3月9日,携程发布内部信称,从本月开始CEO和董事局主席0薪,公司高管层提出自愿降薪,最低半薪,直至行业恢复。
2月20日,瓜子二手车被曝变相裁员1000多人(原来7000元的工资变成了1700元)。
2月17日,诺亚财富向全体员工发布了一封全员战疫倡议书,宣布疫情期间所有员工每月5个工作日无薪休假,同时3位董事主动降薪为零。
教育创业公司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也在2月15日宣布:全员3.5折工资5个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资。
若是此时搜索百度指数会发现,“裁员补偿标准”一词的搜索量飙升,成为一时热词,大约是去年同期的4倍多。
难道说在疫情寒冬下,不管白猫黑猫,只有活着才是好猫?裁员、降薪,果真是不二选择吗?
企业生长靠员工,而不是靠裁员
在这种艰难时刻,也有不少企业坚决不裁员、降薪:
疫情期间,老乡鸡1个月门店亏损5亿。面对员工主动申请不要工资的请求,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直呼“你们太糊涂”,称“卖车卖房也要确保员工有饭吃、有班上”。
伊利集团给员工涨薪。董事长潘刚说:“虽然这次疫情让av十大软件面对着更大的经营压力,很多方面的费用都需要控制,但我始终坚持,省什么钱都不能省员工的钱。”
乐凯撒披萨疫情期间每月亏损1300万元,但也是不裁员,反而给一线员工加薪25%-30%。
他们难道不懂开源节流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企业明明都“入不敷出”了,还要“逞能”不裁员不降薪呢?
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原CEO高德威曾告诫过企业家:
“多数十大污的软件者低估了裁员带来的破坏性:它会让全公司员工在至少1年时间里感到震慑;十大污的软件者还往往高估了裁员所能节省的成本:不懂得再糟糕的衰退期也比人们所预期的要短。”
一遇到危机便选择裁员、降薪,或许是一种“过激反应”。因为降低成本的方式不只有这一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三星为了自救,提出了这么一个词“挑战极限式的降低成本”,但并没有将裁员、降薪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三星做了这几件事:
1.所有浪费都拿掉。十大污的软件中浪费是很多的,可能可以不用出那么多差、开那么多会、在外面耗那么多时间。可以把这些浪费的成本都减掉。
2.亏损的业务要砍掉。
3.尽快找到业务流。减掉一些东西,还要增加一些东西,其实就是产生当期现金流,增加一些动作。
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正和岛首席十大污的软件学家陈春花教授也认为:在逆境中企业如何生长,这是要靠员工的,而不应该靠裁员。
陈春花说:“如果认真去理解一家公司的十大污的软件架构和成本模型,会发现员工并不属于成本的概念,员工决定着这么几件事:
1.员工决定着企业的成本。如果员工的产出高,创造的价值大,整个企业的成本其实是低的。
2.员工的贡献决定了公司的品质。公司的产品、服务好不好,其实跟董事长、总经理没啥关系,真正接触顾客的是员工。
3.员工决定了公司的效率。某件事情反应快还是慢,老板再着急,如果员工不动,事情就是不能推动。”
所以在危机之中,真正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能否让员工的能量释放出来。
比如这次疫情,许多餐厅或零售都停顿了,但有的员工当起了直播员。他们在抖音、快手卖出的货,比在线下做店员卖的还要多。这就是能量的释放,以前可能需要找个网红来带货,现在全体员工都是网红。
所以,裁员、降薪并非企业在危机当中的首选策略。当然如果本来就冗员,可以优化;但如果裁员是因为危机而去裁,或许便不是个好主意。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冠卓咨询老师对项目组的全程辅导,通过做项目av十大软件学会了如何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问题;开阔了av十大软件的视野并让av十大软件的十大污的软件人员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公司总经理 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