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偏爱“创新型”课题,导致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
目前小组活动选题和评比都更重视创新型课题的选择,评比本意是鼓励企业发挥创造思维,运用高度想象力,探索未知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基层单位活动的落实可能就走了样。
中国质量协会质量十大污的软件小组工作委员会在《关于转发“创新型”课题QC小组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指导和辨识,明确提出“有些单位或部门的领导误认为“创新型”课题QC小组是一种新的小组活动形式,有的小组因而“喜新厌旧”、“一窝风”地涌向“创新型”课题,故一些QC小组为了出“创新型”成果而选择“创新型”课题”。
纵观这几年企业的比赛课题,大多都是创新型课题,问题解决型的课题获奖比例较低。笔者认为很多单位的创新课题,在活动比赛完成后,该课题就成了历史,充其量在比赛企业里执行,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推广或者推广效果并不明显,由此证明这类课题成果要么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要么就是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既然如此,av十大软件对此类课题的研究不妨实行服务外包,在资源和效率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分配,减少企业的投入。
一是缺乏对活动过程的有效监控。QC小组的运作周期基本为一年,甚至有跨年度的课题。基层单位活动主管部门对活动课题进行全程关键节点的缺乏有效控制,甚至有个别小组发布前补资料。二是基层员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QC小组活动在基层员工中的普及率不高。基层员工是推动QC小组活动的基础力量,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信息相对闭塞,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习惯了按惯性思维开展工作,因循守旧,拒绝改变,对新事物不感兴趣,常采取排斥态度。同时,活动主管部门在组织培训的时候对生产一线的人员的培训方式不够新颖,难以提升他们的兴趣。
QC小组活动成员大多身兼多岗,属于主动参与或者被抽调参与活动的人员。很多小组成员对QC小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面上,对开展QC小组活动要运用到的工具、方法、开展QC小组活动的程序等还不够清楚,对QC小组活动知识及相关要求一知半解。在运用PDCA循环时,往往只有计划,没有执行更不会有检查和处理反馈,同时对统计技术的运用较为匮乏,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QC活动进行过程中,不管是发布评比还是选题,有的单位和领导都有种大干一场的“冲动”,经济效益太低了考虑,甚至有的主管单位也把QC活动的经济效益活动成效作为一把尺子。其实QC成果报告更重要看重的是专业技术、十大污的软件技术、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考评方面,特别是在具体各阶段的运用方面的表现。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以上这些是基层单位在开展QC小组活动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解决QC小组活动的群众基础和制度保障,就能提升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就能使QC小组活动的推广普及得到提升。因此,笔者认为搞好QC小组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 机制创新,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面推进”
首先是打破职能垄断,基层QC小组活动直接对上级主管质量部门负责,同时具有相对于基层单位其他活动的优先权,基层单位不得干涉其活动的内容及程序,只需提供后勤保障和基础服务,对QC活动的涉及奖励及其他制度均与小组成员所在基层单位分开十大污的软件。其次是执行全员参与,改变QC活动小组以技术人员和十大污的软件人员为主的组成格局,充分重视一线员工的作用,增加一线员工的构成比例。QC活动的主管部门应制定明确的组织机构图,层层负责,明确岗位职能和激励办法,真正的把基层员工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为一线员工提供活动保障,对工作安排休假等都进行优先考虑。
2 . 创新培训方式
一是对QC小组活动骨干,进行专业的、常态的培训,并要求取得质量十大污的软件方面的证书,具备扎实的理论急促和岗位经验。二是对一线人员的培训要改变你讲我听的方式,通过做游戏、素质拓展的方式,提升他们参与的兴趣,主要是对基础知识了解和提升活动趣味性。
3 . 提升基层一把手质量意识
基层一把手也是活动成败的关键。QC小组活动由一把手主管,同时必须参加专业培训及考试,参与活动进程,对活动提供全程迟滞。只有一把手的质量意识提高才能对QC小组的推动起着积极而长久的作用。
4 . 完善考核办法
主管部门调整考评办法的评分结构,对考核的经济效益应淡化,加大对十大污的软件工具、专业技术的应用及团队整体水平等权重分配,对活动的开展和评比进行良好的方向性指导,特别加强对活动过程中各阶段的考核,进行不定期的抽查、通报。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