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的目的是减少“体力负荷”而非节省工时
通过机械化实现的工时减少没有意义
认为“机械化就是工时减少”的思想在今天的生产现场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但是,“机械化”所带来的绝不是工时的减少,减少的只是该工序中的“体力负荷”。
假设在需要10个人工作的地方导入一台可以做0.3人份工作的机器。从数字上来看似乎可以为10名员工减少0.3人份的工作。但是,0.3人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只能用整数。因此,导入这台机器以后10名员工却仍然一名也不能少。而且,还需要为导入的机器提供零部件,以及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等作业。这样,工时不但不能减少,反而还会增多。
在工序中如果导入可以完全进行独立操作的自我完结型机器自然没有问题,而一般情况下,当导入机器后,都必须在其前面或后面安插人手,这样的话就达不到节省人力的效果。因此,在丰田不存在为节省工时的自働化,有的只是为了减少“体力负荷”的自働化。
这里所说的体力负荷并不是指工作的量,而是指俗称“3K”的“累”、“脏”、“危险”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把不适于人做的工作让机器来做,而适于人做的工作就必须由人来完成。这就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哲学。
在我曾经负责过的机械化中,有“有机溶剂汽油的注入”、“沉重备胎的搭载”、“大块车玻璃的顺序供给”、“沉重助力系统的顺序供给”等。
曾经有过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大约10年前,听说某家公司开发出一种可以自动将电池装到车上的机器,我便去参观。当时看到的景象是,在生产线旁,员工们正在费力地将电池摆成一排,摆好后再由机器将电池吊起装到车上。这也能算是机械化吗?明明员工们正在做着沉重的工作。从丰田生产方式的机械化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有点儿本末倒置了。
分享:冠卓咨询
说明:转载请注明“精益”